高校扶贫要突出“育人味儿”-js4399金沙线

 高校扶贫要突出“育人味儿”-js4399金沙线
教育新闻 education news
当前位置:  js4399金沙线-js555888金沙 > 教育新闻 > 正文
高校扶贫要突出“育人味儿”
 
教育新闻      2020-07-08 11:02:35             点击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实践,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大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高校在扶贫工作中,要反映教育特点,树立协同理念,构建协同机制,体现扶贫的“育人味道”,实现扶贫和育人双赢。

把握扶贫育人内蕴,树立协同理念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帮助受教育者脱贫是教育的自含功能。坚持教育扶贫与扶贫教育相结合、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优良传统,不同时期不同高校有不同的重点和不同的实现形式。脱贫攻坚不只是党和国家交给高校的重要政治任务,也是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育人质量提升的一项教育工程,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实际体现。高校要将高等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注重教育与扶贫结合、扶贫与育人结合,组织引导广大师生在生动的扶贫实践中成长发展,形成了一批扶贫和育人的实践与理论成果。

全社会参与的脱贫攻坚,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与使命的生动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志,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元素和功能,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践的内在要求、重要载体和生动教材。高校要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政治任务协同融合、输出扶贫与输入育人协同融合,把育人作为扶贫的重要途径,把扶贫作为育人的重要资源,既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好育人扶贫的实践大课,也充分挖掘扶贫中的育人元素,讲好扶贫育人的理论大课,努力夺取扶贫和育人的双胜利、双丰收。

构建协同机制,推动扶贫育人共振

一是构建扶贫育人共振的目标协同机制。地方需要高校在帮助完成脱贫摘帽的同时,还要帮助培养一支永续发展的队伍,彻底消除返贫的担忧。高校需要在帮助地方完成脱贫摘帽的同时,还要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等促进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因此,高校与地方要形成扶贫和育人共振的目标共识,学校将定点扶贫作为使命而不是任务,注重在地方留下一批持续的项目和一支不走的队伍;地方将育人作为责任而不是负担,注重为学校搭建一批育人平台和一支走出去的队伍。

二是构建扶贫育人共振的平台协同机制。定点扶贫,既是地方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也是高校育人的宽广平台。基于协同目标,高校与地方要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分工协作,这是实现扶贫和育人双赢的关键。如高校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的优势、学科专业优势、信息化领域的优势校地协同共建理论平台、研究创新平台、产学研一体化平台、调研观察平台等,校地还可协同共建学生实习、实训、创业就业、社会实践等基地平台,让更多师生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在实践中育人。

三是构建扶贫育人共振的人力协同机制。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提升育人质量,关键在育人队伍。高校通过选派挂职干部和骨干教师、组织大学生参与扶贫实践等方式,在充实地方扶贫力量的同时,也让师生对中国的国情、社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扶贫实践中得到了锻炼与成长。高校定点扶贫,也是高校汇聚社会育人力量的重要渠道,脱贫攻坚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模范人物,乡村地区的传统手艺人、非遗传承人等,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邀请他们进校园、上讲台,是高校“开门办思政”的创新举措。

总之,高校要立足教书育人的优势,与当地建立无缝对接协同机制,在育人中赢得脱贫攻坚,在扶贫中提升育人质量。(作者:查道林,系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

信息来源: 《光明日报》2020年06月30日13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