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教改的方法论指导-js4399金沙线

 新时期教改的方法论指导-js4399金沙线
教育新闻 education news
当前位置:  js4399金沙线-js555888金沙 > 教育新闻 > 正文
新时期教改的方法论指导
 
教育新闻      2016-03-03 11:05:58             点击次
本报记者 杨桂青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下简称五大发展理念),社会各界包括教育界正在紧罗密鼓地狠抓落实。作为对社会发展的全新提法,五大发展理念启迪着新的发展智慧。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田慧生研究员眼里,五大发展理念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对于“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包括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方向、着力点的集中体现。

    五大发展理念,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指针

    记者: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对于教育改革和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田慧生: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五大发展理念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特别是进入新常态后产生的重大思想成果。五大发展理念也是在深刻总结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分析国内外发展趋势,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包括教育发展的新需求以及突出矛盾和问题而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对于“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包括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方向、着力点的集中体现。

    记者:五大发展理念之间是什么关系?

    田慧生: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结合体。

    五大发展理念所关注的方面、聚焦的重点,都是当前和今后教育改革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都是解决重大问题的思想方法,为下一步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提供了系统的方法论指导。比如说,怎样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怎样提高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教育质量与教育公平怎样实现更高水平的整体推进,等等,面对这些挑战,五大发展理念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战略指导。

    记者:五大发展理念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有什么关系呢?

    田慧生:五大发展理念关照的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整个过程,单方面的改革无法解决教育各方面的问题。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支撑和抓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和途径。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说,五大理念对综合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创新发展,为教育发展寻求新的可能性

    记者:在教育领域贯彻落实创新这一发展理念,具有什么样的迫切性?

    田慧生:从总体上看,必须把创新摆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位置,着力地解决好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力问题。要创新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机制和创新教育内容方式,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教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教育总体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世界中上水平。但是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在“十三五”期间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将面临诸多突出的、错综复杂的难题,解决这些难题要靠创新。创新的关键首先是解放思想,勇于探索,要对我们的教育思想、观念、理论、制度、教育文化等进行整体的变革。

    记者:在教育领域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有哪些可以突破的地方?

    田慧生:比如说,从发展思路上进行创新。多年来,立足于国情,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解决有和无的问题上,着重扩大教育规模,加快发展速度,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保障入学机会,在这些方面花费了很大气力,取得了突出成就。但是面向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已经转向了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教育质量是教育发展的主题。这需要打破过去一些惯有的思维模式和政策框架,做好顶层设计,寻求政策上的突破,出台扎实的措施。

    记者:目前,教育领域围绕提升教育质量正在进行哪些方面的创新?

    田慧生:可以说,教育各领域都在积极行动,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为在“十三五”期间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作出努力。比如,高等教育领域“双一流”建设、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等。

    再比如,按照立德树人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进一步深化,率先从高中阶段教育开始,对高中的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全面修订。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亮点是提出了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以核心素养带动课程改革。这就是理论、政策、实践上的一次重大创新,是在提升教育质量方面取得的切切实实的突破。

    聚焦核心素养,就是聚焦人才培养的关键点,为学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受用的关键品格和能力,每个学科都要根据学生发展的要求和学科特点确定各自的核心素养。它为课程标准的制订、知识的选择、评价标准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试题的命制、教材的编写等提供了基本依据,并会影响到整个育人格局的变化。

    当然,在教育创新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评价、管理等方面都应该有进一步的政策设计和实践突破。

    协调发展,解决新的教育不平衡问题

    记者:协调理念为教育改革和发展贡献了什么样的教育智慧?

    田慧生: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实现辩证发展、系统发展、整体发展,关键是要通过调整教育结构,转变教育发展方式,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我们在这一方面积累了很好的经验,面对城乡教育、区域教育、学校教育、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不均衡,调整教育结构、聚焦教育公平等,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取得了突出成就。但是在进入了教育由规模发展到内涵发展这样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以后,教育发展又出现了新的不平衡,比如,在发展着力点、发展重点、发展机制上出现了新的不平衡。

    记者:在提升教育质量阶段,教育协调发展的关键点在哪里?

    田慧生:进入到内涵发展阶段以后,提升教育质量是第一位的。整体提升质量的核心是要整体提升育人质量和水平,关键是实现人才培养体制和育人模式的重大突破。

    虽然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绩是历史性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育人的整体水平还不高,人才的总体质量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还存在很大距离。如果把教育基础设施设备建设、经费投入、条件改善等称为教育的“硬件建设”,人才培养可以称为“软件建设”。目前看,教育的硬件建设相对比较硬,而软件建设还比较软,这就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中新的不平衡、不协调。

    记者:协调理念会为解决这一问题带来什么启发?

    田慧生:教育规划纲要指出,以人才培养体制为核心,全面推动教育体制改革。现在来看,人才培养还远远没有达到纲要的要求。面向未来,在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上,要实现由以关注硬件建设为主转向以软件建设为主,并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

    绿色发展,关键是尊重教育教学规律

    记者:五大发展理念中,也许绿色发展理念最易被人误解。比如,有人认为,教育领域要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就是要进行生态教育,建设生态校园等。您怎样理解绿色发展理念对教育的要求?

    田慧生:当然,绿色发展着眼于解决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提升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促进生态改善。但是绿色发展对于教育来说有更加特殊的含义和重要价值。

    绿色发展的实质就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根本要求,突出育人为本,突出尊重生命,突出尊重规律。坚持绿色发展就是要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为人才成长营造和谐、正常的环境。教育绿色发展的关键是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真正让教育回归本质。

    所以,坚持绿色发展的核心立场,就是要真正地让各方面工作回到按规律办教育这个轨道上来。尊重了教育教学规律,教育质量提升也就在根本上有了保证。

    记者:在教育改革中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有效实践有哪些?

    田慧生:强调绿色发展,体现了对生命的关怀。落实绿色发展,就是要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尊重规律,在这个基础上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最终真正全面提升育人质量和水平。

    比如教育部在全国推行的中小学“绿色评价指标体系”,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以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5个方面20个关键性指标来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目的是引导学校为实现“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以及适合学生的教学而努力。

    开放发展,教育首先要树立文化自信

    记者:教育开放发展的关键是什么?

    田慧生:关键是教育改革发展怎样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类教育资源。面向国际教育“引进来”,吸收优质资源为我所用。同时,随着国力的增强,发挥更强的国际影响力,加强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实现“走出去”,也是教育开放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另外,还要瞄准国际教育改革发展前沿,把握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引进先进理念,瞄准国际一流提升办学质量、育人水平。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水平、吸引来华留学、打造“留学中国”品牌等。

    记者:教育开放要求我们在整个国际格局中谋划教育的整体发展,从国际教育中汲取营养。同时,也要吸收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智慧。您认为教育开放发展在现阶段应抓住什么样的历史机遇?

    田慧生:中国教育要真正走出去,提升国际影响力,首先要有文化自信,在发扬光大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走出去”才具备了条件。

    “一带一路”倡议本身就是国内与国外、历史与未来相结合的重大战略选择,为教育改革开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动力。配合好“一带一路”倡议,教育开放方面应该有更大的作为。

    “一带一路”倡议天然地蕴含了发扬光大优秀传统文化优势的内在要求,只有立足本土,放眼海外,植根历史,展望未来,才能实现新的发展。教育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着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将在提供人才支撑、促进人文交流等方面有力促进这一倡议的实施。

    记者:上海近年来在国际学生学术能力测试(pisa)中屡创佳绩,英国学校来上海取经,并邀请一些上海老师赴英任教,首相卡梅伦近日还呼吁“虎妈”教育。美国前总统布什当政期间出台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鼓励各州实行统一考试;去年年底,奥巴马则废弃了该法案,出台了《每一个孩子成功法案》,取消了统一考试,把自主权还给各州。

    与此同时,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则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方式,倡导改变应试教育,为学生的自由选择提供更大空间。

    这样两种相反的教育发展趋势,说明了什么?我国教育开放发展应注意哪些问题?

    田慧生:我认为还是要全面地看待这个问题。我的一个基本判断是,最近30多年,世界教育改革出现了两股潮流。一股潮流以英美为代表,这些国家在教育体制上过去长期实行高度分权管理。分权教育体制的优势是各级教育自主权较大,灵活性较强,教材编制、教学缺少统一要求,教育的选择空间较大。其不足是,缺少统一的国家标准,造成了教育质量的不稳定和教育质量过度分化。过去有人评价,世界上最好的学校、最差的学校可能在英国同时共存。

    应该说,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些国家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是在不断加大国家对教育的统一管理力度,由多样向统一发展,设置了国家课程标准。英国通过了《1988年教育改革法》,几乎一夜之间全国统一了考试,统一了课程。现在,他们还在往这个方面努力。

    另一股趋势的代表国家是中国、俄罗斯、法国、日本、韩国等,过去在教育方面实行中央集权管理体制,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的总体趋势是由统一向多样发展。中国过去实行计划经济,教育是高度统一管理的,结果造成了千校一面的状况,学生创新能力不足、个性发展不足。这30多年来,中国的整个教育改革都是在逐步地由统一向多样发展。

    这两股潮流看似背道而驰,最后却殊途同归,大家都在寻找教育规律,都在寻求统一性和多样性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吸取两种教育体制的长处,扬弃它们的短处。谁能把握规律,谁就占了优势。所以,回过头来说,教育发展一定要尊重规律。

    共享发展,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记者:共享发展的关键是什么?

    田慧生:十八届五中全会将民生问题提高到新的境界。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要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注重教育的共享发展,体现出中央对教育的公共属性、教育阻止贫困代际传递、促进社会正义等的高度重视和深入思考。

    怎样通过进一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也包括整体上提供更多的符合人民群众需要的教育公共服务,来增进人民的福祉,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在教育方面着力解决好教育公平、正义问题,是共享发展的关键。

    记者:实现教育共享发展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田慧生:共享发展特别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提高教育公平度,提高弱势发展领域如农村教育、职业教育等的发展水平,改善薄弱校办学条件,提高特殊人群如特殊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的受教育质量,解决乡村教师及其他需要帮助的教师群体亟需解决的工作、生活中的问题等,都是促进教育共享发展应该着力的方面。

    记者:怎样提升教育共享发展的质量?

    田慧生:《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近日发布,通知精神启发我们,要“精准”扶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关注弱势群体,实现教育公平,也需要“精准”扶贫,切实了解群众需要,摸清需被扶持者和被扶持地区的确切需要,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实现精准扶持。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专项督导评估办法》,要求引入有资质的第三方参与评估,充分运用多种评估方法和方式,获得全面准确的有效信息和评估结果,便是这一精神的体现。国务院《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也是在准确分析农村教育亟需优秀乡村教师、大力建设乡村教师队伍的前提下,所制定的针对性方案。

    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为扩大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和契机。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教育大数据的科学运用,实现教育共享发展的方式方法也会越来越多样。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6年3月3日第7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