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研究,思辨就够了吗?-js4399金沙线

 “产教融合”研究,思辨就够了吗?-js4399金沙线
教育新闻 education news
当前位置:  js4399金沙线-js555888金沙 > 教育新闻 > 正文
“产教融合”研究,思辨就够了吗?
 
教育新闻      2016-06-20 09:39:48             点击次

    2011年,教育部提出“促进产教深度合作”的要求,到2015年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教育实践发展迅速、形成规模。如今,由“产教融合”所带动的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一大领域,不仅关乎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目标的愿景,还直接关系到中国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与此相应,关于“产教融合”的研究热闹非凡。

    然而,仅就我国当前“产教融合”的研究现状来看,明显存在领域狭窄、类型单一、质量偏低等问题,尤其是长期以思辨讨论为主的研究方式,直接影响到“产教融合”教育实践改革在模式建设、制度创新、政策安排、路径选择、体系建构以及内涵挖掘、校园文化等宏观问题上浮光掠影,而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开发、教学管理、基地建设、团队建设、校企合作、创业教育、案例研究、困境分析等微观领域更是浅尝辄止。

    窥斑见豹,2011年至2015年间,“中国知网(ckni)”收录“产教融合”为主题的核心文章共282篇,主要集中于“产教融合”制度探讨、人才培养分析及政策介绍三方面内容的思辨讨论,这一类型的文章占据了总量的绝大比例,高达120篇,占42.55%,其中仅政策介绍性文章就超过40篇,且近两年间增长迅速。相反,有关“产教融合”的师资研究、比较研究、困境分析、生产实践、教学方式、课程内容及专业设置等方面的具体实践研究却明显不足,此类文章平均数量均未超过20篇,且在“产教融合”研究较为活跃的2015-2016年间反而呈下降趋势,与宏观讨论文章相比占比明显减少。

    换角度再以“实证研究”“思辨分析”“案例研究”三个维度进行分类,则明显发现在282篇“产教融合”研究论文中,“思辨分析”类型的研究论文高达50余篇,而“实证研究”的相关论文则仅有区区2篇。另外,有关“案例研究”的文章虽有17篇,但多是对西方产教融合教育实践改革的介绍与说明性文章,并未触及真正的实践理性研究,缺乏足够的借鉴与迁移价值。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断定,我们当前对“产教融合”的研究,仍滞留在思辨层面,明显缺乏深入细致的实践研究与论证分析,案例研究的泛化与粗浅,也使得当前对欧美的借鉴研究缺乏足够的现实理性,而由于理论研究不深入,以及实践分析不具体等问题,则极有可能成为当前热闹的“产教融合”实践改革的制肘。

    缺乏具体实践的“产教融合”案例分析与介绍,因未经实践检验与标准内涵洗礼而终究会沦落为空洞的言论,或者更准确地说仅是对西方“产教融合”实践的泛化理解和皮毛引荐。由此一来,这些研究便极易犯下“拿来主义”的错误,以为经验简介就可以代替实践研究,认为具有教改的价值拥戴就体现了层次和水平,甚至想当然地直接移植到我国“产教融合”教育实践改革过程中。这样一来,许多学校在相关领域的改革水土不服、或走弯路也就在所难免。

    教育改革能否以思辨代替实践,以观察代替测量?若要有效地、科学地推进“产教融合”实践改革,主要靠思辨研究的方式就足够吗?思辨当然是必须的,这也正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传统中的优势所在,但如果不能相应转移重心并及时深入到实验与实践层面,无法在操作领域探索出一系列严密的程序化、规范化、技术化研究标准,我们将始终在质量关系周边旋转而不得入内,继而导致更严重的问题,则是人们会对“研究者”在“产教融合”方面的贡献产生信任危机。

    通过小数据样本来窥探我国当今有关“产教融合”的研究,旨在从一个侧面来验证并警示高等教育专门化研究的虚浮取向。希望行文者们能够伴随着事业发展的脚步与时俱进,万万不能原地打转。(董云川 范哗)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6年6月20日第5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