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应强化“智识教育”-js4399金沙线

 大学应强化“智识教育”-js4399金沙线
教育新闻 education news
当前位置:  js4399金沙线-js555888金沙 > 教育新闻 > 正文
大学应强化“智识教育”
 
教育新闻      2016-12-22 10:49:44             点击次
 

大学智识教育就是以理性精神,引领学生完成从零散知识到系统知识,从经验事实到理论事实的跃升,通过这样一种学习和训练,让学生学会怎样发现事实、认识规律、掌握知识、增长智识、拥有智慧。

关于大学人才培养的问题,有许多不同的看法。通过长期观察和现实体验,我认为大学人才培养的重点还是应该立足本质,回归本位,重在知识,强化智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人类社会需要通过教育不断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需要通过教育来传授已知、更新旧知、开掘新知、探索未知,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更好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智识是一种能力

智识是指在知识积累基础上形成的理解力和判断力。用英国教育家纽曼的概括,即能够“实事求是地对待事物,直截了当地切中要害,干净利落地清理思绪,明辨诡辩的成分,扬弃无关紧要的东西”。“智”有“知”的融会贯通之意,“识”有辨别之意。只有融会贯通的“智”,方能达成卓越的“识”。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其智而明者,所伏必众;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这里的“智而明”,就是既有智慧,又明事理。

智识是一种能力,即能够正确理解和判断各种复杂事物,理性把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一般来说,当我们运用理性于经验世界时,首先需要运用的就是智识能力。换言之,我们必须借助理解力和判断力来估计可以利用的手段、机会以及社会与自然环境的诸多因素。当然,并非所有人都具有这样的理解力和判断力。有时,我们自以为发现的是事实,坚持的是真理,尊重的是规律,但实际上又常常错误地认知了事实、违背了事实、悖逆了规律。因此,德国思想家歌德一再强调,为了避免谬误的发生,我们必须不知疲倦地重复真理。他认为“抓住真理比阻挡谬误需要更高级的器官”。歌德所说的“高级器官”,即指智识能力。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指出:“只有当人类具有抽象鉴别的能力、表达各种法则和原则的能力,才能对自己面对的对象进行记载和描述。”他甚至认为,智识能力关乎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

大学是智识教育的承担者

智识能力是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得到修养和锤炼的。知识是智识的基础。法国思想家洛克认为,人类是通过理解而采取行动的,而理解力的形成是建立在知识学习基础上的。德国学者第斯多惠亦认为,我们根据认识的来源以及诸多知识的相互关系来辨认与判断事物正确与否。少知而迷,无知而乱。少知之人,满足于一知半解;无知之人,不能辨识真知。

传授知识是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任务。知识既是大学教育的工具,也是大学教育的结果。智识教育正是以知慧智,即通过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在一定知识领域内培养基于事实的智识能力,然后因小通大、推肉合灵,达到对一般事物的理解力和判断力。英国剑桥大学的校训即为“此地乃启蒙之所,智识之源。”美国政府早年为哈佛大学颁布特许状时就规定,哈佛大学的使命是“在各个学科领域发现新知识;保留、解释和重新解释现有的知识;帮助学生掌握方法、知识、技能和探究问题的习惯,这样他们将会终其一生而不断地追求学问,领导社会向前发展。”正所谓“大学者,智识之府也。”

大学智识教育的着力点是系统知识。一般而言,知识有两种类型:一是零散知识,即单一的、局部的、片面的知识;一是系统知识,即综合的、整体的、全面的知识。系统知识是通过对基本事实的观察,对收集已知的和经验到的各种要素进行分析,在对每一个“特殊”要素的清晰认知的基础上,将诸多“特殊”要素进行“内恰性”的整合,形成结构严谨、首尾一贯的系统认知,包括概念、原理、体系、模式、方法等要素。纽曼将这类知识称为“全面知识”,梅贻琦称为“高深学问”,美国学者贝尔称为“理论知识”。系统知识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形式,既不易受时空所限制,也不易为主观所影响;一旦为人类社会所掌握,就会产生巨大功效,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等。

系统知识不是一般性的看法,而是经过分析、推理和论证获得的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真知”。系统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从混乱的感觉状态走向清晰的理性把握。诚如瑞士教育家斐斯泰洛齐所说,判断力的成熟在于对观察对象的所有组成部分获得完整的感觉印象。意大利学者莫斯卡也指出:“只有人类智力长期思考特定现象序列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积累大量的数据、更为有效的方法、更为完善地进行观察的物质手段以及睿智的洞察力和不可动摇的耐心,最终形成那些使得真正的科学成为可能的前提假设。”正基于此,英国科学家赫胥黎提出了“科学是经过整理和系统化的知识”的观点。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如果我们要确切地处理各种复杂信息,就要具备系统的知识、才智和技能。科学知识和科学观点乃是事物与现象的普遍的和本质的精华。”可以说,现代社会的任何一项真正有价值的成就,无不与系统知识有关。正如纽曼所说:“一个人一旦学习过如何思维、推理、比较、鉴别、分析,一个人一旦提高了品位,形成了独立的判断力,擦亮了心眼,那么,他诚然不会即刻变成一名专业工作者,但是,他的心智状态却允许他从事任何他所喜欢的或要求他具备特殊才能的专业,而且一旦他干起来会干得很轻松、优雅、灵活、成功。”

大学应如何实现智识教育

大学是系统知识的探索者、研究者、创造者和传播者,大学正是通过这一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实施智识教育的。具体说,就是在传授系统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讲授系统知识的基础,系统知识的内容,而且要阐明系统知识的性质、阐释系统知识的来源、解读系统知识建构的方法。就是说,大学智识教育不仅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而且让学生了解“为什么”,为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奠定学理基础。

易中天教授认为:“对于人类来说,有3个问题是普遍而永恒存在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其实都是在各自的领域试图回答它们,只不过并非所有人都能够回答,或愿意回答。”大学智识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愿意并有能力回答“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思考“怎么办”的问题。这正是复旦大学林尚立教授强调的,要培养学生的学术逻辑和问题意识。在他看来,“我们带给学生的不是45分钟的话语,而是让学生获得终生受用的智慧。”

一般情况下,知道“是”,并不必然转变为“因”;知道“因”,并不必然转变为“果”。大学智识教育的主要任务为“是什么”和“为什么”,重点则在“为什么”,即通过知性的磨砺和理性的沉潜,将系统知识的学习转变为一种智识能力。诚如美国学者伊斯顿指出的那样,如果不能在“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种种陈述之间做出缜密甄别,忽略了理论作为彻悟之主要工具的意义,那么,我们就会深陷非理性的泥潭中。大学阶段对于青年人来说至关重要,正是在大学的关键时期,学生从老师那里逐步学会了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我国系统工程与管理工程专家王众托院士认为,大学教学应该分为知识传授、方法传授、激发想象三个层次,大学人才培养就是促成学生完成这样一种转换。

大学智识教育就是以理性精神,引领学生完成从零散知识到系统知识,从经验事实到理论事实的跃升,通过这样一种学习和训练,让学生学会怎样发现事实、认识规律、掌握知识、增长智识、拥有智慧。用林语堂的话说就是,“通过智识的培育发展而达于智慧的领悟”。(作者徐平,系辽宁大学副校长,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文科综合组组长)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61222日第6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