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可持续发展要走出两个“误区”-js4399金沙线

 高职可持续发展要走出两个“误区”-js4399金沙线
教育新闻 education news
当前位置:  js4399金沙线-js555888金沙 > 教育新闻 > 正文
高职可持续发展要走出两个“误区”
 
教育新闻      2016-11-15 10:14:07             点击次
 

近年来,高职教育通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不仅凸显了自身特色,也带动了中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而且在整个应用性高等教育中形成了“鲶鱼效应”。但与此同时,高职教育在整体上还存在着培养目标模糊、培养方法单一、就业质量不高以及生源短缺等问题。要提高吸引力和公众认可度,亟待走出“两个误区”:

    一是扭转学校发展的规模导向。“欲速则不达”。高职院校为了扩大规模不惜降低入学标准,其结果只能是毁坏高职教育的声誉,使招生工作越来越困难。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一定是内涵式发展,充分适应产业发展的现实要求,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协调,课程结构与技术结构相协调,扎扎实实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质量就是满足用户需求的程度,是各级各类学校的生命线,降低质量就等同于慢性自杀。

    二是彻底消除办学主体上的自我中心意识。不可否认,高职院校建设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培养的“双师型”教师,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真正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需要使企业成为与学校平等的办学主体;真正的工学结合、知行合一,需要将企业现场作为重要的学习场所,将企业人员作为指导教师。试图将学校变成工厂、将教师变为工程师,让高职院校反串多个角色,实践已经证明是行不通的。

    产业界“腾笼换鸟”“机器换人”,要求培养更多的一线技术人才,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可能导致高职教育的分化。如果高职院校优化校企关系和教育质量,就可以伴随企业一起走向“2025”;倘若有些高职院校仍然走为了办学而办学的老路,试图依靠收取学费维持生存,恐怕企业和学生都不会买账。

    当前,促进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现实措施就是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依靠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推动理论教学质量提升,依靠企业主体地位提升推动实践教学质量提升。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需要借鉴德国“双元制”和新加坡“教学工厂”等成功经验,但更主要的是构建起中国高职教育的文化自信和话语体系,创造出一种应用性教育的中国模式。(作者崔发周,系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高职教育研究所所长)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61115日第9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