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现代化的“升维”路径-js4399金沙线

 高职教育现代化的“升维”路径-js4399金沙线
教育新闻 education news
当前位置:  js4399金沙线-js555888金沙 > 教育新闻 > 正文
高职教育现代化的“升维”路径
 
教育新闻      2018-09-28 08:31:58             点击次
 

在现代化理念的引领下,我国高职教育将进入改革与发展的新阶段,要立足提高质量、促进公平、激发活力,突破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以创新发展实现高职教育现代化。

聚焦优质:提高人才培养核心竞争力

随着新兴产业的不断兴起,劳动力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因此需要高职教育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定位,注重培养面向新一代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装备的技术技能人才。同时完善人才需求预测系统,建立由政府主导,地方、院校共同参与的信息管理平台,对人才需求及专业设置情况进行详尽调查,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提供权威参考,提高人才培养与工作场所的衔接水平。

高职人才培养理念需要进行转变,从关注学生的专业技能转向关注面向未来全面发展的关键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高职院校要将关键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学校文化、课程内容、日常教学中,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为基础,实现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技术的发展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条件,未来高职院校的教学将走向“超市化”,按照学生的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学习计划、学习形式、学习时限、学习内容,做到随需而学。通过大数据收集、整理、挖掘并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帮助教师及时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

经济的转型升级离不开大量创新型人才,高职教育应把“双创”教育作为重点,将创新创业的理念融入教学中,尤其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实现技能创新、技术突破与创业落地,特别要注重创新领军人才的培养。

趋向包容:优化教育结构与功能

通过各类非正规教育,让人人拥有终身学习的机会,这是实现教育包容性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因此,要促进高职教育构建与其他教育的沟通渠道,服务全民终身教育。未来高职教育与社会培训的融合水平应成为评价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高职教育还要扩展其包容性,为所有想接受高职教育的人服务,尤其应为残障人士、贫困人群提供适合的学习机会,构建相应的教育服务制度,减少参与障碍,为其体面地工作、有尊严地生活奠定基础。

技术的进步为高职院校与外界的资源共享提供了新的契机,高职院校要打造自身优势资源,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院校优质资源(课程、经验等)的共享和共同发展。同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高高职院校资源的汲取能力,以服务换取企业资源,以共享求得校企共同发展。

突出公平:共享发展实现高水平均衡

“公平”直接关系到民众对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成果的获得感。我国高职教育的均衡发展需从三个维度来考虑:各类教育间的均衡、地域间的均衡、人与人之间的均衡。

要推动普职公平投入。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协调、公平发展,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政治和社会问题。政府应优化教育投资结构,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力度,提供足够的经费保障,奠定均衡发展的条件。

要制定中西部高职发展补偿性政策,缩小区域差异。中西部地区迫切需要依靠高职教育培养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来实现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人们更需要优质的教育服务,来提升自己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高职教育要更加关注落后地区的教育质量,政府要在教育经费、创新项目等方面向中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倾斜,并制定针对性帮扶政策和补偿性措施,促进中西部地区的高职院校共享发展资源,提高办学水平。

要更加关注学习困难学生群体,倡导“人人发展、人人成才”的人才培养价值取向。从国际教育发展趋势来看,关注学习困难学生群体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焦点,体现了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取向。我国高职教育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既要关注优秀人才的培养,为学校、为学生树标杆,更要倡导人人平等发展的理念,将更多精力和时间放在学习困难学生群体身上。要制定制度性帮助措施,为教师帮助学习困难学生提供条件,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信心,同时建立更加灵活的学生评价机制,帮助每位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获得最大可能的成功。

力求开放:推动高职教育全球化布局

在“地球村”时代,高职教育需要认识到国际劳动力市场对国际化人才的急切需求,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时,充分考虑国际市场人才需求的特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国际能力,在课程、实习实训、教学模式等要素中植入“国际基因”。这不仅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更是我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对人才的殷切期盼。

高职院校在寻求开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确立全球意识,面向国际办学,搭乘“一带一路”的顺风车,主动寻求与沿线国家的职业院校、教育机构及企业合作,或者建立海外分校,推广职业教育发展的“中国模式”,提升国际影响力,打造我国高职教育的品牌形象。另一方面要积极吸引更多国外职业教育专家、技术专家来参与我国高职建设,借鉴海外职业教育办学成功案例,改进我国高职教育。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共同提升我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作者:唐智彬胡媚,单位:湖南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92509

网站地图